旅游、演艺都在今年跑出了加速度,叠加旅游出行需求,旅游地的演出项目也汇聚八方观众。近日,丝路主题原创音乐剧《丝路之声》以“驻演+巡演”模式,双线并进探索融合新可能。
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是近年文旅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山水实景、宏大场面、声光电审美疲劳之后,什么样的演艺内容能吸引更多游客和观众,陕旅集团一直在寻找破题之策。
“打造原创音乐剧《丝路之声》用了5年的时间。”陕西旅游集团朗德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晶表示,这部剧融合音乐、舞蹈、木偶、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全息投影、裸眼3D、交互设计等多媒体手段,讲述陕西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可谓陕旅集团文旅演艺的创新升级之作。《丝路之声》以北京为起点开启今年全国巡演,4场演出以平均上座率近90%的成绩首战告捷。紧随其后,驻演版在陕西西安丝路欢乐世界的琴音剧场亮相,目前尚在试运行期间但已引起省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
基于本土文化优势,从“景区吸引人”转变成“文化吸引人”。出品方一方面着眼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剧,提高旅游演艺的文化深度和艺术高度,用巡演将文旅项目带出陕西、带向国际;同时打造首个以“丝路”为主题的园区丝路欢乐世界,在为《丝路之声》量身定制的琴音剧场上演驻演版,将更多游客吸引进园区“合家欢”。
琴音剧场
《丝路之声》驻演版将持续上演至10月,淡季巡演、旺季驻演实现影响力最大化。此前,陕旅集团曾推出《长恨歌》《红色娘子军》等一系列知名旅游演艺项目,《丝路之声》以音乐剧进军演艺市场,是陕旅试图将百老汇演艺与文旅融合的强力信号,更是的一次积极探索。
旅游演艺将旅游和演出两大行业深度“绑定”,聚合消费人群,然而其背后截然不同的运营“法则”,也给“驻演+巡演”模式的运作带来更多挑战。一个聚焦普通游客,消费定位更为大众;另一个聚焦泛音乐类剧场观众,目标更垂直精准。受众的先天差异,决定其在票价制定、渠道拓展、销售节奏把控等多方面独具特性。
“最先考验运营团队的就是定票价,”张晶解释,“驻演既要结合当地旅游行业消费水平,又要权衡演出产品制作成本,加之驻演版《丝路之声》在丝路欢乐世界属于二类票,即除了入园购票之外,观看演出还需单独购票,票价的定制很有考究。”开园试运行期间,驻演版除了最高级别贵宾区之外,其他区域均推出特惠早鸟票,相比巡演版,价格更具吸引力。旅游兼演出爱好者在今年畅游丝路欢乐世界的同时,观看一场驻演版《丝路之声》,不失为高性价比的选择。
逛抖音、刷视频号、看小红书,音乐剧推广除了主流媒体宣传外,更聚焦汇集年轻人的新媒体线上阵地,通过一次次话题露出吸引购票,形成更常态化、话题性的推广,是更适合巡演的方式。而旅游演艺项目销售更依赖例如美团、携程、旅行社等渠道作用,借力渠道触及更广泛人群。在销售节奏方面,巡演版需要不断制造“话题”形成流量,进而提高转化率;驻演依赖景区和项目双重吸引力持续在旅游相关平台曝光,通过“随处可见”的存在感吸引游客购票入园。《丝路之声》国内巡演版运营方纵贯线文化副总经理张玉滋表示,“疫情三年演艺市场发生很大改变,观众的观演喜好、购票习惯等都不同于往年,在市场复苏的热闹背后,如何才能看清局势、顺应变化、抓住市场,对于旅游和演艺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丝路之声》项目让文旅双方运营团队深度合作、密切沟通,是合力打造文旅IP一次难得的共同探索机会。”
文化和旅游融合,需要重视文化思考,也需要提升旅游体验。文旅融合走过4年历程,不再是最初为景区填充演出内容的简单合作,而是从内容升级、形式突破、模式互融、IP共创等全方位深度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两端的充分发展。
旅游演艺的“巡演+驻演”并非个例。早在疫情前,承载闽台文化、“海丝”文化、南岛语族文化的旅游演艺项目《平潭映象》以驻演为起点,增加平潭国际旅游岛的旅游竞争力,再通过巡演将作品带至浙江、上海、四川、云南、陕西、辽宁、北京、天津、贵州等地,演出总场次超百场。这套组合拳不仅让平潭独特的文化民俗得以在广阔的舞台上呈现,更让全国各地观众在短时间内认识平潭、投资平潭,扩大平潭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美誉度。
反其道而行的是舞剧《五星出东方》,该剧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自2021年首演以来备受欢迎,先后登陆北京、山东、广东、福建、安徽、河北、新疆等地,自2023年3月在新疆和田演出14场,后续将由新玉歌舞团在和田地区开启常态化驻演。
巡演和驻演的“双演融合”为演艺项目和旅游地共同实现文化传播、提升旅游价值、吸纳商业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可能,有望带动跟多有条件的旅游演艺项目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