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场观察
协会简介
湖北省演出协会(Hubei province Association of performing Arts 缩写HBPAP)是由湖北省内演出单位和演出从业人员自愿组成的全省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协会宗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主旨发言: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5日 阅读次数:1276

2023中国(苏州)演出交易会日前圆满落幕,本届交易会主论坛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智作题为《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格局》主旨发言,发言全文如下:

 

 

 

演出行业奋楫杨帆正当时

 

党和国家对文化演出领域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演出市场发展奋辑杨帆正当时。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行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过去三年中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自救谋求发展,展现出强大韧性与内生动力。在国内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演出行业的跨界融合不断丰富,与旅游资源、网络表演、夜间经济、数字产品、商业空间等形成更多元化的融合业态,为推动文化创新,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应对疫情冲击

 

谈发展,必先反观审视自身,看到行业的基础、发展的起点。疫情三年演出行业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困境,剧场、院团、经纪机构和舞台舞美等各类经营主体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适时而动,因势利导,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积极实现有效自救和恢复生产,产业规模稳步发展。

 

行业总体稳步发展,各类主体加快转型

行业产值与市场经营主体总量保持平稳。2022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为243.60亿元,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市场营收1992.34亿元。

 

在市场主体方面,截止2022年底全国现有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营业性演出场所4390家,取得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的演出经纪机构10025家,文艺表演团体20072家。具有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经营资质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有6263家,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经纪机构超24000家。从事演出舞美制作、舞美工程和舞台设备租赁等业务的从业机构超过3000家。

 

文艺表演团体高效调动、盘活资源,原创作品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只此青绿》《赵氏孤儿》《红楼梦》《主角》等一批“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原创剧目,改变了2020年之前演出市场约60%的票房收入来自于海外引进项目的局面。

 

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显著拓展

2022年全国专业剧场营业收入41.08亿元,演出以外的其他营业收入占比约为20%。专业剧场积极开展多元经营,如上海文化广场户外舞台、保利云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南中轴·夜天桥”城市活动等,越来越多的剧场突破固有产品逻辑,灵活调动剧场空间,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服务。演出经纪机构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独有优势,奋力创新,不断探索向产业上、下游深入。部分民营演出机构参与到内容孵化、空间运营、商业转化中,以合作与创新意识,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演出生产新机制,推动市场繁荣发展。线上演艺模式升级,网络平台成为文艺创作和传播的新舞台。2022年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开展的各类型线上演出直播和录播达1.21万场,线上观演达57.3亿人次,线上演播收入超2.43亿元,线上演艺正逐步成为新常态。不久前,国家话剧院正式推出“CNT现场”线上演播品牌,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实“演出演播并举”。

 

今年五一,旅游演艺票房占演出市场总票房的37.92%,是演出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旅游演艺已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和旅游发展。旅游场所愈加注重演出、展览、特色文化体验等“旅游新资源”开发。旅游演艺形式更加多元,场景更加丰富。2023年2-4月,全国旅游演艺观演人次同比去年同期提升184%,五一期间观演人数同比增长360%,丰富的文化内容使传统景区焕发新生机,优质的演艺项目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无锡的拈花湾·禅意小镇、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陕西的长安十二时辰等,将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空间相结合,拓展了旅游的内涵,赋予旅游者独特的文化体验。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凸显

演出行业在深刻把握行业特点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高内容品质,创新演艺业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共生,释放更多发展潜能,行业呈现全新格局。

 

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包括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在内,演出及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并不断扩大。据测算,2022年与演出产业配套的舞美设计及工程施工行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新时代要以产业的视角看传统演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引导演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人才、资金、设施、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与共享,形成的一个多维度网络体系和有机生态系统。产业视角下,行业加强对演出产业生态圈的关注,将为探索演出市场发展规律和提升行业竞争力提供新的思路。

 

 

新动能推动产业融合提速

 

2023年随着演出市场各项利好政策的实施,演出市场快速升温,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系统采集与服务平台数据监测,截止2023年5月底,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近9万场,票房收入超110亿元,接待观众2500余万人次。演出市场不仅供给侧与需求侧强势上行,随着跨界融合深入,还激发了更多衍生消费场景,拉动作用凸显。

 

第一,文旅融合新聚集引领新消费。

 

演出带来门票收入的同时,短时间内产生聚集效应,拉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游玩等一系列消费,推动与之相关的舞台配套设备、演艺技术服务等就业机会增长。其中,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为代表的大型演出项目已成为地方拉动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截至5月底,2023年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已超过12亿元,观演人数250余万人。仅五一期间大型演出项目的跨城购票观演人数占比超过总人次的50%,按照综合带动指数初步测算,五天假期内,仅音乐节和演唱会项目带动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食宿等综合消费规模超过12亿元。

 

随消费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环境戏剧、沉浸式互动剧、livehouse等多元化演出业态也释放更多消费活力,以演艺为核心的商业街区或商业综合体正在成为新的城市集聚区。

 

第二,IP赋能拓展产业赛道。

 

内容是“核”,IP是演艺行业的源头和核心资产。东方演艺集团、开心麻花、摩登天空、繁星戏剧村等一批拥有品牌影响力与IP内容的代表性机构涌现。依托IP向品牌营销、周边衍生、影视转化、综艺输出、商综合作、虚拟偶像开发等更多赛道探索。年轻观众对中国舞、民族舞、民乐等传统文化内容消费升温,IP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演艺产品出海、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

 

第三,数字化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依托网络平台对消费群体的高触达率与强互动性,演艺机构不断尝试和摸索更为多样的数字化发展路径。东方演艺集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宁波演艺集团等依托IP定制推出数字衍生品;中央芭蕾舞团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舞蹈影像”版块中推出的“中芭专场”。数字技术推动演艺内容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完善制度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近三年来,演出行业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困境,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及时调整剧场等疫情防控措施,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坚持为演出行业营造规范、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以激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跨地区巡演审批程序,为企业跨地区经营提供便利。持续推进“一网通办”,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积极维护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从奖补、财政、金融、税务、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对文化行业给予政策支持,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渡过难关。各地政府也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推出多种形式的扶持政策并责任到部门,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地。江苏启动演出经纪机构扶持奖补工作,重点扶持主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演出经纪机构;云南省实施以奖代补支持旅游演艺企业;四川省加大省级财政纾困补助力度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上海市出台措施专门对停业剧场进行补贴。

 

与此同时,一批具有深远意义的行业发展纲领性政策规划出台,涉及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数字化战略、新型业态发展、虚拟现实应用等多个维度。各省市根据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规划,结合地区特色与需求,也相继出台地区规划。例如,上海“十四五”期间,支持打造100家示范性“演艺新空间”;苏州要打造“百剧之城”演艺品牌,用文艺展演丰盈城市角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期、新征程上,演出行业正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全新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将不断通过融合形成发展新格局,通过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日益广阔的“舞台”彰显文化自信,成为促进终端消费、促进文化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3年至今,作为观众,想必在座的诸位和我一样都或多或少亲身经历了剧场的热闹;坐在台下,能感受到观众对于演出产品的渴望;通过数据,能获得有力的佐证,行业在改变、提速、复苏、新生。但是,行业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目前很大一部分消费来自于存量的集中释放,要保持活跃度还需演出机构不断推出优秀作品,丰富演出产品供给;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产品影响力;不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拓展演出业态,扩大市场规模。

 

要实现这一切,演出安全是时刻都不能放松的一环。演出行业从业者要时刻把握内容安全红线,强化风险意识;要时刻警醒生产安全,以最高的责任感筑起演艺人员和现场观众的生命的坚固防线。演出,将以更强大的吸引力、更丰富的表现力、更充分的体验感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和各类演艺空间。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将继续围绕文化和旅游中心工作,与行业同仁一道,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客服热线:027-88888888
邮箱:hbsycxh@email.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厂口特1号
Copyright 2010-2023 湖北演省出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30125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