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底7月初是演出又一轮复苏,每天都有好消息,京沪等重镇封闭许久,全国各地零散爆发的疫情影响下,这次回归显示出文化演出市场久违的生机。
当场灯亮起 仿佛回到2020
配合疫情防控,让剧场间歇性关停成为二季度的普遍现象,即便在局部疫情并未出现如北京上海等严重的区域,全国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剧场关停,关停时间累计一个月到两个月以上。剧场关停直接导致演出场次下降,保利院线70家剧场二季度总场次1413,比一季度下降15%;比去年二季度下降近50%。 6月24-26日,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当返场曲《生命光芒》响起,全场掌声雷动。“恍惚回到了2020年,那一刻的‘孤儿’和2020年的《白鹿原》是永远都不可能消散的记忆。”南京保利大剧院总经理巩升林感慨,“当初的白鹿原是疫情剧场复工后跨省巡演的第一部作品,点亮剧院之光。‘孤儿’是2022上海疫情后巡演恢复的启程站,意味着将有更多作品上路,剧场里的光明亮依旧,不会暗淡。” 《赵氏孤儿》能成行并不容易。剧组共计73人,50多人散布在上海的50多个居民小区,其余人员分布在国内其他城市。剧院需要提前一个半月,实时根据国内疫情的变化及属地疫情防控的要求,追踪确认每个人员的行程,并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好分类协调。确定剧组前往日期后,力邀南京建邺区防疫办与剧组每日连线召开防疫工作会议,以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指导剧院、剧组度过隔离期。”此外,本轮巡演《赵氏孤儿》的舞美装置也有更新,所以上海技术团队与江苏装台人员远程协助隔空对话,遥控装台细节。10辆道具车,为遵守防疫要求,特别在江苏靖江租借了一个舞美仓库中转。 音乐剧《赵氏孤儿》剧照 ▲ 《赵氏孤儿》结束后,南京保利大剧院继续迎接陕西人艺《白鹿原》,以及《主角》《平凡的世界》茅奖三部曲的上演。 与南京不远的苏州,苏州保利大剧院是小柯剧场与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天津人艺联合出品音乐剧《稳稳的幸福》启幕第一站,随后包括苏州、张家港、宿迁、启东、丽水等在内的12地巡演均有明确时间表。 自3月11日剧场和演艺空间停演,上海演出静默百日有余,7月8日上海演艺大世界多个剧场同步复工,剧场开门、复演推进,第一位走进剧场的“荣誉观众”,特别设计“我的解封清单”,限流间隔的座位,用舞台回荡的余声填满;印着音乐剧歌词的封条,是对每一份期待的回应。回归日常的仪式感被精心设计,用来迎接久违的观众。
没停摆也不曾收缩 更多项目蓄势待发
这两日,北京雷动天下舞团总部格外热闹,楼上的排练厅在复排去年12月驻团艺术家刘斌编创的新作《拾光者》,市场复苏的特殊时刻,这部作品显得格外深刻。“旧时光,宛如初见,去捕捉和留存令人怅然若失、却散发着温暖的时刻”,舞者在找寻、触摸、感受光的过程里,梳理 “光点”,在时间和空间的缝隙中,凭借信念与力量衍生出希望指向未来。楼下的剧场里,香港风临山海舞团则在排练舞团总监曹诚渊执导编创的《香港1年零21天》。就在7月4日,这部作品才刚刚在北京雷动天下剧场进行第一次联排,12位来自香港和内地的演员用全情投入快速推进弥补耽误的时间。 “现代舞需要更多反省的时间,才能有更多艺术上的突破。”雷动天下舞团创始人、艺术总监曹诚渊说,“原本每年都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外演出,当前储备更多,创作更多,尝试新东西更多,也看到了更多创作的潜力,原本每年一台节目可以巡演,现在很从容的状态下能拿出三台节目。” 变数中,演出没有停摆,甚至没有收缩。 7月19日第三届大湾区国际舞蹈周将在深圳开幕,紧随其后在重庆首届旮旯艺术节将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现代舞艺术节,《四种风景》《肢体钩沉》《拾光者》都将登台。艺术节包含资深艺术家亲临授课及分享、先锋现代舞作品展演与交流、和艺术家一起经历从零到有创作过程的青少年训练营等,还特别为非职业舞者圆梦特设“星辰舞台”,让舞者、爱好者、专业、非专业人士都能近距离接触和欣赏到现代舞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大湾区舞蹈周正是在2020年疫情之后诞生的一个现代舞主题艺术节。“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现代舞更简单纯粹,需要的就是创造机会,让舞者之间,舞者和观众不时擦出火花,舞蹈周设置的‘铿锵论坛’让更多人加深了对现代舞艺术的了解,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观众,吸引更多人走进剧院看现代舞演出。”曹诚渊说。
音乐节回归 释放市场信号
音乐节回来了,观众也还在。第5届太湖湾音乐节着实酝酿了很久,原定于5月1-3日在常州举办,从春延至夏,7月8日终于开场。有限流、戴口罩、保持间距也许这一刻的心情并不能称得上“狂欢”但永远可以相信音乐能够驱散阴霾。同样延期的还有成都元气森林音乐节,原定5月2日-3日在延期至8月6日-7日。 草莓音乐节也正式发布成都演出计划,这是草莓入驻成都的第九年,宣布8月20日回归的同时透露五城计划武汉、南昌、贵阳、重庆、西安都将在暑期呈现。 为回归雀跃的同时不难发现,延期中错过五一“旺季”,当下无论场地还是艺人,工作表都排的满满当当,暑期档“拥堵”隐现,加之限流措施仍在,可售票数大幅降低,更有隔离等风险成本,音乐节整体成本推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参考已经发布演出计划的大型音乐节,平均单日票价已超500元。票房收入仅仅是音乐节收入的一个方面,毕竟对于品牌音乐节而言能否赢得足够的商业赞助是持续运营的关键,而项目不确定性增加,“再加上各地时不时‘静默’,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赞助越来越难拿了。”音乐节主办方很无奈,“如果没有赞助收入来补充,票卖完了可能也很难覆盖成本。” 不同于一般演出品类,音乐节的回归具有风向标意义,是市场复苏的信号。2020年“复苏”的7、8月,音乐节有近30个;同样快速复苏的2021年五一时段,全国音乐节超过30场,音乐节市场随着其“短、平、快”、场地灵活等特性迅速推进。风格更加鲜明,内容更加广泛,受众群体更加精准,垂直细分更加显著,音乐节与各地方文旅结合更加紧密,多个音乐节下沉三、四线城市,并在某种程度带动其他类型的旅游演艺形成小高潮。今年全国演出普遍经长时间停滞,仍可见音乐节拉动文旅消费的潜能迅速释放。超一线城市自不待言,南京、杭州、温州、成都、武汉、哈尔滨、济南、滨州、常州、厦门、海口等都凸显拉动作用,“出去玩+音乐节”,双重消费叠加,持续推动人们走出家门。 必须承认,复工后的演出仍在不断的变数中。 7月2日开票,原计划8、9两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复演“首秀”《永不消逝的电波》7日发布取消公告。在天津,高度还原名人故居,剧情沉浸体验的5小时的新创演艺项目《北洋歇洛克》原本吸引大量跨城观演,由于近期多地要求核酸检测有效期,跨城流动受到一定阻碍,主创团队在原有基础、在沉浸互动演艺体验的思路上衍生更多剧目《傅莱医生1940》《津城皇会》《少年歇洛克》等,缩短演出时长、适当压缩票价,用不断更新的剧目,吸引更多当地观众。同时,沉浸式体验戏剧《老码头·1929》、抗战题材《傅莱医生2》、历史传奇题材《少帅传奇》等多部沉浸式剧目正在编创筹备过程中,预计年内上演。 一边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边全力推进新项目创排和演出预案,演出人的坚持从未改变。